廢棄的纜車道是爬山練耐力的地方。
陳列館展出珍貴的礦物、化石、文獻是歷史的見證。
圖/文陳南榮
出磺坑當地舊地名為「硫磺窟」,後來才更名為「出磺坑」;出磺坑位於苗栗縣公館開礦村。苗栗縣公館出磺坑是中油最古老的礦場,是台灣石油的發祥地,也是全世界第2個被發現的油井,其成功開發的天然氣也成為帶動玻璃、陶瓷、化工產業原動力。現在礦場將功成身退,當地只留下油礦陳列館,紀錄其在經濟產業貢獻上輝煌的歷史。
台灣最早發現石油是在清嘉慶22年(西元1813年),到了清咸豐11年西元1861間,擔任原住民和漢人間翻譯官的邱苟,因私人恩怨殺人犯案,在官府通緝下躲入出磺坑山中避難。他在後龍溪牛鬥口南岸,看見河床上有奇特反光,好奇點火引起爆燃,成為台灣開發石油的濫觴。這是台灣開發的第1口油井,僅次於美國賓州發現的德瑞克油井,時間只晚了2年。
在出磺坑場正門右前方約 八十公尺 處的「出磺坑第一號井」遺址,即是日人開採的第一口井,由於出磺坑油源相當豐富,日人共鑽探了99口井。出磺坑這個地名,是當初因為當地人發現這個地方的地底下冒出有硫磺顏色的液體,他們並不知道這就是「原油」,以為是硫磺,所以就叫「出磺坑」了。
出磺坑是台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石油礦開採地,在地質上屬於背斜構造,中央部位最高,兩翼向外傾斜,油氣就被封閉在背斜構造裡,靠油井將油氣取出。出磺坑背斜構造的兩翼是由軟硬不同的砂岩和頁岩互層組成。目前已無開採石油,但新發現的天然氣取代了原有的油田,讓這個地方還保有礦場特有的風貌。目前中油台灣油礦探勘總處,在出礦坑礦場設立「台灣油礦開發陳列館」,館內設有各種文獻及探勘設備、化石等展覽,出磺坑開採油礦的145年歷史文獻,及後來成功探勘採獲豐富天然氣的貢獻等,都收藏在陳列館,而發現油井處也立碑紀念,淋漓盡致地說明從發現第1口油井開始,到油礦探勘總處廣為發掘油礦、天然氣的努力過程以及為台灣油礦的歷史做見證。
出磺坑在四十九年間探獲106、107號井後,因礦區深層蘊藏豐富天然氣,中油即持續擴大鑽探,然而開採近半世紀,地下資源產能已無當年雄風,而且進口天然氣可降低成本,礦場逐漸轉型。
出磺坑的地質構造、地層、古生物學的研究,在臺灣也是一個典型的地區,是學習地質學的人不可不來的地方。以前的纜車道是專用於纜車的,但是,現在的纜車道已經荒廢,變成了喜愛爬山的朋友挑戰毅力的地方!週休二日不妨不去出礦坑的纜車道挑戰一下自己臂力與腳力,相信出遊回來後,您的體能一定會非常有感受的。
【聯合報╱記者黃瑞典/苗栗報導】 2008.10.29 03:52 am
中油出磺坑礦場的地纜車道,是地方珍貴的文化資產,正評估復駛中。左上圖為出磺坑磺場展示的抽油桿式抽油機,是礦場開發初期重要的原油採收設備。
苗栗縣公館鄉出磺坑是台灣礦業發展指標,見證油礦產業興衰,清末開採石油至今,是全世界仍生產的第二古老礦場。
由於深具文化資產價值,縣政府日前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並推動石油產業文化景觀保存與活化計畫,登錄範圍為中油探採事業部採油工程處出磺坑礦場的辦公室、廠房、宿舍、倉庫、地纜車道、採油設施等,展現人類依附自然資源共生的環境及人類的科學智慧。
公館鄉開礦村是全台最早、最重要的石油開採地,清咸豐11年(1861年)邱苟在後龍溪出磺坑河床發現石油露頭,人工開挖台灣第一口油井,後收歸官有,剛開始技術不成熟,產量不多,30年後廢井。
日據時期引進現代化開採設備,大量開採石油,當時日本人留下的油井及鑽探、開採、煉製等設施及礦工宿舍、防空避難設施等,都被沿用保存,光復後增修改建,成了出磺坑特有的石油產業文化景觀。
國際文化觀光局長林振豐表示,縣府非常重視出磺坑的發展,積極與中油合作推動出磺坑石油產業文化資產保存活動計畫,文建會也把出磺坑規劃為區域文化資產示範區,未來將展現文化資產和觀光產業的風貌。
縣府公告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把出磺坑登錄為苗栗縣文化景觀,理由是,出磺坑展現背斜自然地形地質與人類應用石油資源互動的文化意涵,並兼具宗教、建築物、紀念碑及石油產業技術性的科學價值。
文化局與中油等單位正推動出磺坑石油文化景觀調查研究、修復與再利用、纜車運輸設施復駛評估、出磺坑博物館園區活化再利用、環山步道規劃等計畫。
【2008/10/29 聯合報】@ http://ud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