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不像鹿角和其他種類的鹿角最明顯的差別就是表面有突出的疣狀顆粒。〈右上角才是四不像鹿角化石  產於澎湖海溝 年代:更新世〉





四不像鹿角和其他種類的鹿角最明顯的差別就是表面有突出的疣狀顆粒。〈右邊才是四不像鹿角化石 產於澎湖海溝 年代:更新世〉



前日看媒體報導,看到化石同好被標榜為化石專家,在訪問現場被問及四不像化石的特色,可能一時緊張卻答非所問,所以奉勸化石同好應邀到新聞台或受記者訪問之前,一定要充分準備,因有社會教育功能,千萬不可誤導民眾,特別介紹四不像與鹿角化石如下:



四不像或稱四不像鹿,可說是中國特產的世界級珍獸,可與大貓熊媲美。由於牠的尾巴似馬而非馬、蹄子似牛而非牛、角似鹿而非鹿、頸子似駱駝而非駱駝,因此,人們給他取了這麼一個恰當的名字叫做四不像。角的形態比一般鹿角特殊、複雜,牠的角部沒有明顯的眉叉,角幹離頭部一小段之後,分成前後2枝,前枝斜向上伸延,再分成前後2根等長的分枝。在腹面常出現不規則的凸節。通常會再分枝一次,角部顯著;前枝會再分枝,長而直,向後伸延且不再分枝,若再分枝也只有幾個小叉而已。所以四不像鹿角和其他種類的鹿角最明顯的差別就是表面有突出的疣狀顆粒。


 


根據古生物文獻資料,四不像在分類地位上也屬於鹿科動物,四不像鹿化石生存的時間自早更新世一直延續到全新世。再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從漢代到清代,長江三角洲一帶有許多野生四不像的蹤跡。牠們生活在溫暖濕潤而有沼澤的平原環境,喜歡採食鮮嫩的水生植物,長長的尾巴用來驅趕吸血的昆蟲。
從化石分佈的記錄來看,四不像主要分佈在中國東部平原,而日本也有四不像化石,這是地史上,亞洲大陸和日本曾有陸地相連的科學證據之一台灣的澎湖海溝也發現了為數不少的四不像化石,推測牠們是在更新世未冰河時期(距今約四萬年),由於海退,台灣海峽形成陸橋,可能就是因著氣候的改變,成群結隊地從江淮地區經由陸橋遷徙到此。


四不像在中國封建時代,一直就被王公貴族視為玩賞的珍奇異獸而大肆捕捉。到了十八世紀未,四不像鹿群僅剩約二百頭,豢養在北京城南六公里叫做「南苑」的一座清廷皇家狩獵圍場。一八六六年,一位名叫大衛的法國傳教士神父,以賄賂的手段獲取了一對四不像,運往巴黎自然史博物館鑑定發表,因而引起歐洲人士對四不像的注意。此後十多年,英、法、德等帝國主義分子進行了多次的竊盜與偷運,歐洲的動物園也開始飼養與繁殖這種來自中國的珍奇動物。



西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南苑」的四不像被洗劫一空,四不像在中國終告毀滅。所幸當時在英國飼養的四不像繁殖順利,而得以保存了下來。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開始將四不像交換或出售給世界各地的動物園繼續進行飼養興繁殖,四不像因此而陸續分佈於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其中也包括台北的木柵動物園。



現今,世界各地四不像的總數已超過二千隻,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已將牠從瀕臨絕種的紅皮書中刪除。或許四不像不再珍貴稀少,但是可悲的是,牠的世世代代終將在圈養的人工環境中度過,無法再徜徉在大自然,享受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


 


資料取自台灣日報8611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