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先有天后宮,后有天津城",這是天津人對城市發展的通俗而生動的說法。天后宮是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証,它和古文化街一樣,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發祥地與搖籃。
天后宮原名天妃宮、小直沽天妃宮、西廟、娘娘宮。坐落在天津舊城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現古文化街上。始建于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這座海神廟與大陸沿海一些城市、台灣省及南洋各國的"媽祖廟"相同,都是供奉宋代福建蒲田縣賢良港出生的林默娘。傳說她自幼聰慧,15歲便精通醫理為人治病,決心終生行善濟人。她熟諳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險船工和漁民;她還能觀察風雲變化,預測天氣,告訴船戶可否出航,保護漁舟、商船的安全,被人們尊稱為神女。她死后被奉為神抵,立祠供奉,尊稱媽祖。以后又經宋、元、明、清各代朝廷敕封,加封天妃、天后,列入祀典,成為人們信仰的海神。
天津天后宮坐西朝東,面對海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現存山門、牌樓、鐘鼓樓、前殿、正殿、藏經閣、啟圣殿等。正殿內"娘娘"塑像高2.7米,身披霞披,頭戴鳳冠,四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兩旁,殿內兩側還陳列鑾駕一套。
天后宮最初為船工祭祀海神的天妃,舉行酬神演出及聚會娛樂的場所,宮前有廣場和戲樓,兩側街道形成商業集市和年貨市場。古代每月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這里香火旺盛;與臺灣民俗節慶相同,每年逢天妃誕辰(農歷 三月二十三日 ),還舉行“皇會”,表演龍燈、高蹺、旱船等,百戲云集,萬人空巷。 現在的天后宮內設有天津民俗博物館,在廟內兩側廂房陳列,介紹天津城、天后宮及皇會的興起和變遷,陳列明代天津城磚、清代漕運模型及各種民俗造型(婚禮儀仗、服飾等)等文物。
天津風狗不理包子與耳朵眼炸糕、桂發祥麻花並稱“天津三絕”,在海內外享有盛名。狗不理包子的特點是選料嚴格、味道鮮美、肥而不膩
桂發祥麻花分店的桂發祥麻花又稱十八街麻花,也是“天津三絕”之一。這家分店經營的麻花與總店一脈相承,堅持傳統投料標準及製作,外形美觀,香、甜、酥、脆,久存不綿軟。
天津風味小吃,品種繁多,在民間享有盛譽。耳朵眼炸糕店的耳朵眼炸糕是“天津三絕”之一,它用上等江米、赤砂糖、優質紅小豆和小磨香油等主料精製而成,皮酥脆,餡鮮嫩,味細甜,香氣醇鬱。〈圖/文陳南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