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戀戀雲林溪打開斗六門
斗六門清代冬至節的習俗。
清代冬至節就是冬至,時間在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國傳統的曆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又分為十二節和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而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冬至」又稱為「至節」,因為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又由於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冬節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
斗六早期冬節的習俗記載在《雲林縣采訪冊》<斗六堡、歲時>:「冬至節,家作米丸祀神與祖先,門窗各粘一丸,未詳所解。冬至前後自十月至十一月、二月,村莊皆演劇酬神噦曰謝平安。」
斗六門冬至的習俗,家家家戶戶作湯圓祭祀神和祖先,門窗各粘一粒湯圓,但是不了解它的用意。冬至前後自十月至十一月、二月,村莊都演戲酬神叫做「謝平安」。
案:斗六至今在冬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應節的祭品,除了一般的祭品外,還有「圓仔(湯圓)」及「菜包」。湯圓是中國人很早就製作發明的一種食物,在古時候稱為「牢丸」或「粉圓」,是糯米製成的一種食品。在冬至前夜,先把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米漿,壓榨水分,成為「圓仔棲」,然後動員全家大小把它搓成團子(俗稱圓仔),分為紅、白兩種,紅的是用「紅花膏」染成。而以前富裕人家,也有搓成數倍大的「圓仔」,裏面包著糖和土豆麩(花生研磨成粉),紅白各六顆,稱為「圓仔母」,不論是「圓仔」或「圓仔母」,因為在冬節使用,所以又稱為「冬至圓」。吃了冬至圓,帶有象徵團圓及添歲之意;在從前,祭拜之後還以冬節圓粘在門戶、窗戶器具上,認為門窗都有神明,所以必須祭祀,稱為「餉耗」。
#文字資料取自1894年清代《雲林縣採訪冊》和《斗六市志文化篇》。
arrow
arrow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