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麵線缸與麵線

麵線是臺灣傳統美食,也是民間習俗在祝壽、酬神廟會和消災補運儀式時,不可或缺的祭拜用品。麵線來自福建省福州市附近地區,因此又叫「福州麵」,福州人稱麵線叫做「幼麵」,意指麵又細又長,吃了麵線會長壽,會逢凶化吉帶來好運。但是製造麵線的過程純手工,十分費時,目前已將面臨失傳的命運。

筆者先父陳秉清(順第)大約日治時代,民國三十年從福建省福州市近郊長樂縣來臺,就到雲林縣斗六市從事麵線製造業並傳授學徒,至民國四十六年,還與數十位從事麵線製造的同鄉成立「雲林縣製麵線工會」。

筆者小時候記得斗六市當時是臺灣製造麵線的大本營,有許多製作麵線的福州人,每逢婚喪喜慶或節日必聚會,十分團結,經過了六十幾年,這些福州人大部份已逝世,大多葬於福州山(今日斗六市鎮南路公墓)。大陸開放後筆者回福州長樂縣省親,確實發現還有許多純手工的從事麵線製造者,證實麵線傳自福州。

從前製作麵線純手工,攪和麵粉、拉麵線、頂著大太陽曬麵線,工作過程十分辛苦,每天凌晨二、三點就要起床開始製作,其製作過程,首先將高級麵粉和鹽加水攪拌後,放置麵缸裡適度發酵,再打成麵條,甩掛在兩根小竹棒上,掛在不通風的地方,讓麵條垂下再發酵一段時間之後,將麵條移到室外曬麵條竿架上,找個幫手抓緊兩根竹棒,而師傅另取一根竹棒,伸入麵條垂下成U處架平,然後由師傅往下拉兩三下,連續拉幾回,細細如絲的麵線就呈現眼前,麵線經過幾十分鐘風吹日照,曬乾後就完成了,麵線收成後,必須將麵線頭切除,整齊捆綁之後,再送到雜貨店寄賣。因此製造麵線是靠天吃飯的行業,假若遇到陰雨天就麻煩了,必須用炭火烘乾,成本高品質又大打折扣。

筆者記得讀鎮西國小時候,假日必須頂著大太陽拿著竹竿趕雞,免得麵線被雞吃了,想起先父當時為養家製作手工麵線的過程,真是歷歷在目,到目前還是喜歡吃手工麵線那種Q的口感,而且當年製作麵線的大缸還保留至今。

林文龍先生,今年七十歲,從十五歲開始做手工麵線,他手工麵線的功夫是學自福州師傅的真傳,與家父是舊交,他的麵線又細又好吃,與機器做的麵線口感全然不同。他有感於年紀已不做了,感嘆手工麵線會失傳,屆時傳統手工麵線將會走入歷史。 

《參考斗六市志民俗器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