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民俗文物 (257)
- Sep 13 Sun 2009 14:25
臺灣農具 牛車
- Jun 07 Sun 2009 10:21
斗六市日治時代戰俘營紀念碑揭幕
- Jun 02 Tue 2009 10:23
被遺忘的歷史 斗六戰俘營紀念碑規劃及內容
- May 01 Fri 2009 08:39
敬字亭
臺灣地區的客家村庄都有「敬字亭」,其年代有多久有待考據。「敬字亭」又稱「聖字亭」,在每個客家村落都有重要建築,代表客家人「崇儒敬聖」觀念,也教育下一代尊重「字」、培養「惜字」價值觀。客家人相信唯有念書是晉升的管道,父母親鼓勵孩子讀書,敬字亭成為保佑當地居民的象徵建築。客家人的「崇儒敬聖」,崇尚文風,「勤耕雨讀」的觀念,因此尊重讀書人用過、寫過的字,不能隨便亂丟、不能丟在骯髒的地方,還有專門蒐集丟掉紙的「集字簍」,再集中拿到「敬字亭」焚燒,代表對「字」的尊重。
- Jan 21 Wed 2009 23:21
牛年談牛〈四〉與牛有關的諺語
- Jan 14 Wed 2009 23:31
牛年談牛〈二〉臺灣牛的民俗文物
- Jan 13 Tue 2009 20:09
牛年談牛〈一〉三百年前的臺灣牛
- Nov 04 Tue 2008 12:13
西班牙銀幣又稱「佛頭銀」
西班牙銀幣又稱「佛頭銀」,清朝年間是台灣廣為流通的貨幣之一,當年的土地買賣幾乎都以此為交易。西班牙銀幣見證二百多年前的貨幣歷史,稀有珍貴。
根據清雍正二年黃叔璥所撰寫的「台海使槎錄」赤崁筆談章中記載,「交易最尚番錢,紅毛所鑄銀幣也」其中的番錢指的就是西班牙銀幣佛頭銀,又稱佛面銀或佛銀。
- Oct 24 Fri 2008 11:09
斗六市行啟行館沿革
由斗六市太平老街經過雲林溪往公園方向走去,在舊議會旁有一棟紅磚二樓格局,外表洗石子,十分華麗但有點老舊的建築物,這棟建築物叫做「斗六市行啟紀念館」。
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的文獻記載,斗六市行啟行館是大正十二年(西元一九二三年),當時為日本東宮皇太子的裕仁,代替明治天皇到台灣巡視而興建,由地方紳士吳克明、陳林氏寶等人捐資興建,落成於昭和二年(西元一九二七年),日本東宮皇太子的裕仁於當年四月十六日抵達台灣,是斗六市日據時代皇民化的象徵標誌,也是斗六僅存公有的日據時代歷史建築物,是斗六市難得的文化之資產,有其保存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 Oct 16 Thu 2008 11:46
補釘的盤子
臺灣從前物資缺乏,陶、瓷及玻璃器皿相當珍貴,一旦打破先民都會把碎片拾起,再用金屬釘加以修補牢固,使其仍具實用價值,由於陶瓷器皿補釘的技術難度高,不少收藏家蒐集到經補釘過的陶瓷器皿都視為珍品收藏。
- Oct 03 Fri 2008 14:44
瓦將軍
屋頂風獅爺是因為設立在居家的屋頂上而得名,其造型在獅背上有騎有一名武士,彎弓拉箭。因為舊時屋頂多覆有瓦片,故屋頂風獅爺又稱瓦將軍,有人說是獅背上的武士是由封神榜中的申公豹或黃飛虎演變而來,又稱之為「鎮邪(煞)將軍」,在金門、澎湖、台南等地也可以見到。
- Aug 14 Thu 2008 14:40
雲林中元普渡習俗與鬼臉石頭
- Aug 12 Tue 2008 23:02
打造雲林縣農業文化首都
- Aug 08 Fri 2008 00:08
保護雲林縣文化資產的建議書
- Jul 28 Mon 2008 00:11
闊別40年 斗六高中同學會更珍貴
- Jul 22 Tue 2008 10:51
土地公娶老婆之說
依地方民俗習慣,土地公娶老婆之說有兩種解釋,一、神明的人格化,在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之下衍生而出;二、土地公想告別「羅漢腳」的單身生活,此現象較常見於近年來才興建的土地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