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民俗文物 (2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過去傳說,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前一週,會有 數隻「天蠶蛾」飛來朝拜,停留在神像上,不吃不飛大

約一週後離去。這種「神蛾」之說後來還曾上報引起一陣渲染,後來鑑定是「枯球羅紋蛾」,可能是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立斗六高中老照片《民國五十五年距今四十九年前》第十七屆民國五十七年六月畢業。

國立斗六高中老照片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民國三、四十年代農村全無污染的河溝水圳、水草滋生,清澈見底,無不魚蝦、蛙,優游自在。記得小時候在農村過著快樂自由自在的童年,隨便用小網子一撈,石頭輕易一翻,魚蝦蹦跳,在物資較為缺乏的當時,業餘的、專業的莫不釣水蛙、捕捉魚蝦、摸蜆兼洗褲貼補家用兼營養補給。

蝦籠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熨斗

「船形帶煙囪的熨斗」呈密閉式兩件的構造,上下套哈以插梢固定。上蓋附握柄帶有透氣的煙囪,下座肚量加大,帶有風口,隨時可以吹煽火炎加熱,運作時間加長,但燙熱的船身,也有燙傷之慮。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煎藥壺

急需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茶壺  

早期農村喝茶比較普遍應是民國五十多年以後的事,由於經濟條件的改善,才有比較多的機會喝茶。當時的茶具以中型的白色胎土提樑茶壺為主。市面上出現整套的茶具,包括一支茶壺,四到六個茶杯,有時還附加一個茶盤,包裝精美。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罐是早期農家用來裝開水的大水壺,農民在田園工作時,往往汗流狹背,以致口乾舌燥,所以必需常常喝水,以補充水分。因此早期的茶具事實上大都只是裝開水以供工作的人飲用,能夠享受喝茶樂趣的人並不多。當時的茶具以大型的龍罐為主,胎土和水缸或陶甕一樣,為粗質的紅陶土,茶具的使用並不普遍,往往以飯碗代替。這種茶壺有一個圓形的大腹,在壺腹的左右兩邊都用貼花的技法各飾以一條龍形圖案,所以一般人把這種大茶壺稱為「龍罐」。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磨缸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飯桶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菜櫥腳  

櫥仔腳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菜櫥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牛牽鎯仔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烏龜是長壽的象徵,在糕餅模上雕刻龜甲或桃形圖案,以米粿印上圖形,為了讓長壽禮更具吉祥意義,便將米粿染上紅色,紅龜粿就成為祝壽的糕點。

一年的節令中,紅龜粿的確是重要的一項傳統米食,凡是祭祀神明、祖先都少不了它。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農民準備紅龜粿和牲禮祭拜土地公,祈求五穀豐收。到了清明時節,米粿以另一種面貌出現,將米粿裡加入艾草或鼠麴草,做成綠綠的「草仔粿」,清明節用草仔粿祭祖,保佑子孫平安發財。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土埆厝  :

據說明末清初先民自大陸來臺灣,大都為了墾殖謀生而來,他門只圖溫飽,對住的問題比較不講究,大多就地取材,而且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十分濕熱,颱風、地震又多,蓋土埆厝居住,不但冬暖夏涼又清爽舒暢,萬一被颱風吹倒了或被地震震倒了,重新建造既經濟又方便,因此在民國四十年以前,還十分受到農村歡迎的住屋之一。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烘爐

888 (7)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火籠          

古早農民冬天取暖的用具叫做「火籠」。「火籠」是一個小陶盆,它的口部寬廣,足部留有一道凹槽,外面以竹片編織成籃子狀,由於陶盆的底部有了凹槽,可以把陶盆牢牢地固定在竹籃上,上面並以較粗的竹片編上一個提樑,讓雙手可以伸進去。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茶壽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笳櫥仔為橢圓缽狀的盛穀物,正面開一窗口,以便倒稻穀或取稻穀,底下有八隻腳撐地面,以防老鼠攀爬盜穀。笳櫥仔為竹製,先以竹筒為骨架,再編以竹蔑,裡外用牛屎糊滿,笳櫥因放在室內,在頂上不加蓋。

 笳櫥仔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筷筒

DSCF0127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