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民俗文物 (2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碗盤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港牛墟尋寶好地點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林縣濁水溪治水寶物 籠仔篙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漏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期農村器具 菸樓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拖  

大拖是在曬穀場上用來聚集穀子的一種拖拉農具。大拖需要三人操作,兩人以繩子在前拉,一人手扶大拖的柄。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鼓                                                

    風鼓是農作物收成時,為了篩除穀物中的雜質的農具,風鼓可說是一件最省時、最省力的雜物清理器具。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桶與潠桶

水桶可以用來打水、汲水、儲水、挑水等用途。早期農田若溪流灌溉不及就必須打井取水;打井取水就必須用水桶取水使用,所以農家都有兩三個打水桶備用。早期用來打水的木桶是以松羅木片作牆和底、以竹篾為圈所圍成的圓桶,桶口加一隻橫槓,繫上一條繩子,即可下井汲水。可惜此種木桶留傳至今已少之又少了。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斗六市林頭里北天宮禮斗安龍謝土 安龍謝土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舂臼

舂字原是指將穀物或糙米放在石臼裡,擣去皮殼的農具,所以舂穀的臼就稱為『舂臼』。一套完整的舂臼可分為兩個部分;舂臼和舂臼槌。舂臼以大小來分,大至幾百斤的大舂臼,小到可以放在手中的舂臼仔。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糞桶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飼糟  

木材飼糟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牛嘴箍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雲林縣有句俗語「一食、二穿、三做人情」、「食是福,做是祿」等。可見我們的生活和吃東西之間關係是密不可分。尤其雲林縣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暖和,物產豐饒,禾稻每年兩次收成,居民日食三餐,都是以米飯為主食。交通又便利,使得雲林縣自古以來,山珍、海味、五穀、蔬果四季都有,豐富多樣。雲林縣先民傳統飲食習慣承襲閩、粵系統,主食、副食、地方小吃多種烹調方式,因而產生繁多烹飪飲食器具。

清光緒年間斗六堡的飲食習慣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土礱

土礱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摔桶與機器桶

摔桶與機器桶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農村記錄 大缸與小甕

臺灣早期的缸大部分用於儲藏物品或製造醬油、水;甕大部分用來醃製鹹菜、醬筍或裝酒的容器。缸與甕也可以儲糧,外表上了層釉,以避免水缸滲水。缸底凹著地、中間呈弧形凸起,方便清洗,另一種不上釉的缸,表面粗糙,具收水氣用,可儲存花生種,以免受潮。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死貓

氣死貓是一種竹條編成的吊籃,在以前沒有冰箱冷藏食物之前,用來儲存食物,當食物放在籃內,高高的吊掛起來,以避免貓兒偷食,這種吊籃俗稱「氣死貓」。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犁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牛軛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