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戀戀雲林溪打開斗六門
清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郁永河《裨海紀遊》記載斗六柴裡社的資料
記載雲林縣柴裏社平埔族生活情況的書,應屬於郁永河的《裨海紀遊》記載最詳細,原文內容如下:
「清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農曆四月初八日,仍糊原車,返麻豆社,易車渡茅港尾溪、鐵線橋溪。至倒咯國社,日已近暮。憶王君此時,乘南風,駕巨籃,瞬息千里,余至則後矣;乃乘夜渡急水、八掌等溪。遲明,抵諸羅山,倦極坐憩;天望曙,復渡牛跳溪,過打貓社、山疊溪、他里務社,至柴里社宿。計車行兩晝夜矣。車中倦眸欲瞑,每至深崖陡塹,輒復驚覺。所見御車番兒,皆遍體雕青;背為鳥翼盤旋;自肩至臍,斜銳為網罟纓絡;兩臂個為人首形,斷脰猙獰可怖。自腕至肘,纍鐵鐲數十道;又有為大耳者。」
案:「由郁永河的《裨海紀遊》可以清楚看出,他對柴裏社的原住民形體裝飾描述十分清楚。由於郁永河由倒咯國社到柴裏社,坐了兩天兩夜的牛車,經過牛跳溪,打貓社、山疊溪、他里霧社,到柴里社住宿。其間走過深邃的山崖和陡峭的山溝,十分勞累,驚醒後,看到柴里社趕牛車的原住民,都是渾身刺青;背上盤旋刺著鳥翅膀的圖樣,從肩膀到肚臍是斜銳角網目狀的纏繞花樣;兩臂各是人頭的形狀和斷頭的樣子,十分猙獰可怕。從手腕到肘部層層戴上好幾十副鐵製的手鐲,還有人特地把耳朵撐得大大的。可惜郁永河對當時的柴里社聚落情況沒有做詳實記錄。可是現在的柴裡是很樸實的農村,百姓勤於耕種,村莊已找不出任何柴裏社的遺跡,洪雅族柴裏社人竟然好像憑空消失般,不免令人悵然若失,值得安慰的是還留下「頂柴裏」和「下柴裏」的舊地名,讓後人去追思懷古。」
圖文/陳南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五倍券優惠
    全站熱搜

    南榮文史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