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市轉角遇到古跡!
光緒二十年〈1894年〉倪贊元著《雲林縣採采訪冊》記載:『縣城建於斗六街‧‧‧分東西南北門。』1895年九月日軍攻入斗六街!城毀了!城底下的地基城磚被搬到那裡去了?
斗六市轉角遇到古跡!
光緒二十年〈1894年〉倪贊元著《雲林縣採采訪冊》記載:『縣城建於斗六街‧‧‧分東西南北門。』1895年九月日軍攻入斗六街!城毀了!城底下的地基城磚被搬到那裡去了?
在媽祖廟前殿二側經常可以見到兩位造型奇異的神像,兩位皆四肢裸露,一位右手持叉,左手舉及額前做遠視狀,一位右手持一方天畫戟,側耳作聽音狀,此二神即千里眼、順風耳,為道教的護衛神,及天上聖母媽祖的侍神。
人類從新石器時代就知道製作陶器的方法,用砂土製作各種日常飲食夾砂陶用品,成為人類文明進化史上最重要的成就。台灣的製陶歷史是源遠流長,在台灣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遺址」出土許多繩紋陶片,說明台灣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陶器的製作。
明末清初之際,從中國閩粵沿海的移民,才將中國傳統製陶技術引進臺灣,生產一些日常陶器。日據時代日本企業家看重臺灣陶瓷的資源和市場,引進日本的製陶技術和產品,使臺灣的陶瓷技術更進一步的發展。
臺灣省私立淵明中學第二屆畢業紀念冊
雲林縣位於嘉南平原,平原遼闊,氣候溫和、水利興盛,自古以來民風淳樸,目前正朝向科技化精緻農、工、商業並進,藝文、休閒、觀光兼具的農業首都邁進。但是要打造一個精緻化農業首都的城市,文化資產是不可或缺,雲林縣的文化資產豐碩,絕對不是文化沙漠。
民俗器物是指有關早期先民的食、衣、住、行、育、樂、禮俗、祭祀等方面,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器物。民俗器物是展現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最具體的真實事物。它可以表現出當時的社會型態、生活習俗、生活思維、行為規範等文化意義。
民俗器物是常民文化藝術的結晶,代表著先民蓽路藍縷、胼手胝足的生活遺跡,因此民俗器物與常民的平日生活起居、習俗有密切關係,它的功能或多或少都具備實用性、藝術性、宗教性、裝飾性等功能。
老虎在民間信仰中,常被視為吉祥物,更是鎮煞之寶,寺廟中所見的虎令符、辟邪虎頭像,甚至供有虎爺等,就是因為古人認為虎是百獸之長,能吃鬼魅,鎮邪避祟。
每年農曆12月24日「送神」日,信眾用甜點巴結灶君,希望灶君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一些好話,早期還有民眾用湯圓粘在灶君爺嘴角,讓灶君「吃甜甜講好話」。灶神又稱司命灶君,其妻灶婆,閩南話、福州話都稱灶媽。傳說灶君在送神日上天,會奏報駐守於人間的家戶一年中的善和惡。奏報好的,明年這一家會有好報應,奏報壞的,明年會有災害發生,其實只是在安定民心罷了!
台灣的鐵道除了台鐵,早期農村還有盛極一時、奔馳在鄉間的「五分仔」小火車,尤其台灣的糖業在日治時代達到全盛時期,就是靠著台糖的「五分仔車」,接連陸運和海運,將蔗糖運銷到全世界。